论坛风格切换
 
  • 10483阅读
  • 18回复

我为老杜所著【三爷轶事】作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 本帖被 垂阳紫陌1314 设置为精华(2007-12-19) —
    丁亥初冬,老友杜兴占先生拿来几十篇“三爷系列”小小说书稿,说他的“三爷系列”小小说要再写近五十篇,准备出个集子,叫《三爷轶事》或叫《三爷的故事》,嘱我为他写个序并提写书名。我二话没说,欣然应承下来。

    这是因为一来我和兴占先生已是几十年的老交情,虽自知学识浅薄,笔墨丑陋,难以胜任,但老朋友说了话,就只能做赶着上架的鸭子,并没有推托的余地。二来对兴占先生的三爷系列小小说已拜读过不少,在他的文集《浓浓故乡情》中,《拐三爷》、《杠头三爷》、《三爷养牛》、《迷彩三爷》等,在市文联办的文学刊物《梧桐树》中,《三爷圆梦》、《三爷借粮》、《三爷与对联》、《三爷行医》、《三爷念经》等,一系列三爷的故事已在我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且听到了文友对他“三爷系列”的褒扬之词,觉得该写,也有的可写,但到提笔落幕时,又感捉襟见肘,不知从何下手了。

    认识兴占先生是在30多年以前。当时我们都是各自公社的通讯报道员,又都是新闻战线的骨干,经常跑县委通讯组,跑省、地报社挖题目送稿件参加模范通讯员表彰会议,自然相互间熟之又熟,他豁达开朗、为人厚道、整天嘻嘻哈哈、一个典型的乐天派。他才思敏捷、办事干练、经常受领导的赏识表扬自不必说,朋友们有大事小情托附到他头上也件件办的漂漂亮亮。他不仅在新闻报道上驾轻就熟,成绩卓著,而且对小说、故事、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无不涉猎。三十多年过去,当初在新闻战线上那一帮子同志道合的伙计们或升迁、或转行、或投入到处处有金可捞的经济大潮,唯独这位杜老兄仍坚守在乡文化站无怨无悔地爬格子,而且越爬越上瘾越爬越熟练越爬就越显赫。

    兴占先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直生活工作在农村。他熟悉农村、熟悉农民、满脑袋装的都是农村里的人和事,再加上他那强劲的亲和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提炼能力,使他能在平平凡凡的农村生活中发现闪光的人、闪光的事和闪光的故事情节,从而塑造出了勤劳朴实、耿直正派、爱惜分明、乐于助人、幽默风趣、多谋善虑、固执倔强的“三爷”的人物形象。一个个短小精悍的鲜活故事集中到“三爷”身上,几乎涵盖了劳动人民所有的美德和多样的本领,显现出“三爷”有棱有角的鲜明个性。

    在兴占先生笔下的“三爷”的上百个故事,没有无关痛痒、无病呻吟之作,没有无的放矢、无风起浪之作,或鞭鞑丑陋,或针贬时弊,或讴真善美,或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农村生活的现实,篇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如《三爷种瓜》、《三爷卖瓜》反映了农村一些基层干部吃拿卡要,公路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三爷与对联》、《三爷的顺口流》道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倾吐了农民内心深处的爱憎之情等等。

    杜先生在几十年的农村生活中,掌握了丰富的农村群众的语言,《三爷的故事》篇篇都是运用群众语言,而且运用的得心应手,不时闪出语言的亮点。如《三爷行医》中“说下大天来也不肯”、《三爷捉奸》中“这小子还真能钻刺”、《三爷圆梦》中“乡亲们都腥着呢”、《三爷养牛》中“沾不沾试巴试巴看看”、《无法解释的误会》中“小水泵不干活儿了”、“不看眉眼高低”等等,这些农村的口语、农民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也更感这些故事的真实、可信。当然,在群众语言的运用上也还存有不当之处,如《三爷宴婿》中的“唠嗑”,属东北方言而非本地群众的语言;《三爷种瓜》中“麻烦多哩不行行个”,这“不行行个”只在辛集北部有限几个村使用,局限性很强,倒不如就用“麻烦多哩不行”更好。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就算是个序吧。盼望老杜的《三爷轶事》早日付梓,盼望兴占老友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作者系原文联主席)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9-22
引用第17楼长歌怀采薇于2008-09-22 09:33发表的  :
  好的小小说或结构别致,或选材奇崛,或语言精致,或细节传神。请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老杜的《三爷系列》 就知道好歹了。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见解高明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9-22
  好的小小说或结构别致,或选材奇崛,或语言精致,或细节传神。请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老杜的《三爷系列》 就知道好歹了。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2-24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2-21
引用第14楼侠骨柔情于2007-12-21 23:08发表的  :
      老杜虽近年迈,却依旧笔耕不辍,的确让人佩服和感动。曾多次决心把“三爷系列”读完,无奈,五篇都没有读完,便实在读不下去了,以致到后来一看到带“三爷”的字眼,便一带而过。我也曾自问这是为什么?其实,三爷系列小小说写的的确不错,这也是共知,不过再好的作品,总以同一种形式或同一个人物、环境而出现,读者腻烦是迟早的事。不要说50集,5集就不少了,不如改写中长篇。
      小说虽是反映人、社会、生活的,小小说虽说也具备了反映的条件,但让人去看几十集同一人物为中心故事的小说,很少人会不厌其烦的。换一个人物代表,换一种表现方式,或许更贴切、更真实、更具有趣味。几十集的系列故事,人物个性应该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表现,那么我们看到的这个会“分身术”的三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身份性格特征,恐怕不能概括,用人物和故事来表现社会生活,还是用社会生活来表现人物和故事呢?一个人物琐碎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未免局限和片面,不能说起到了小说的效果。所以说,三爷太过于单调,其多重事件和多重性格也就不太合乎故事逻辑性,其结果势必无聊和腻烦。
        这也许是本人看不下去的原因,当然,个人观点不具代表性和正确性,冒昧说些不中听的话,还望杜老及忠实的读者朋友海涵和谅解。




诚恳之言。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2-21
      老杜虽近年迈,却依旧笔耕不辍,的确让人佩服和感动。曾多次决心把“三爷系列”读完,无奈,五篇都没有读完,便实在读不下去了,以致到后来一看到带“三爷”的字眼,便一带而过。我也曾自问这是为什么?其实,三爷系列小小说写的的确不错,这也是共知,不过再好的作品,总以同一种形式或同一个人物、环境而出现,读者腻烦是迟早的事。不要说50集,5集就不少了,不如改写中长篇。
      小说虽是反映人、社会、生活的,小小说虽说也具备了反映的条件,但让人去看几十集同一人物为中心故事的小说,很少人会不厌其烦的。换一个人物代表,换一种表现方式,或许更贴切、更真实、更具有趣味。几十集的系列故事,人物个性应该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表现,那么我们看到的这个会“分身术”的三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身份性格特征,恐怕不能概括,用人物和故事来表现社会生活,还是用社会生活来表现人物和故事呢?一个人物琐碎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未免局限和片面,不能说起到了小说的效果。所以说,三爷太过于单调,其多重事件和多重性格也就不太合乎故事逻辑性,其结果势必无聊和腻烦。
        这也许是本人看不下去的原因,当然,个人观点不具代表性和正确性,冒昧说些不中听的话,还望杜老及忠实的读者朋友海涵和谅解。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2-21
希望尽快出书,以后社区搞什么竞赛,有奖品了。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2-20
期待早日看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