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12203阅读
  • 170回复

《天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152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女皇之路(1) 
作者 : 张惠成 

  女皇之路

   ———移唐祚武则天登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五十一岁的唐太宗在追忆往事的兴奋和遗憾中死去了。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太子李治,在皇父临终嘱托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地举行了登基大典。他就是唐高宗。太子妃王氏被立为皇后。

  王皇后出身于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名门望族。祖父曾是三品高官,父亲也官至刺史,为四品大员。他从小就贤淑聪慧,一表人才。唐太宗的姑母同安公主下嫁到王家,见王家的这位姑娘长得漂亮聪慧,便向侄儿推荐。唐太宗听从姑母的建议,为儿子李治定下了这门婚事。李治作太子时,王氏为太子妃。夫妻间感情很好,可是王氏一直未能生儿育女,这使李治心中不安,颇为遗憾。因此,李治对王氏的感情日渐疏远,爱上了萧良娣。李治当上了皇帝,在隆重的登基大典之后,按惯例把元妃王氏立为皇后。王皇后虽然位居六宫之首,母仪天下,但从丈夫那里得到的爱仍然少得可怜。萧良娣也官升一级,被封为淑妃,唐高宗仍然专情于她。这使王皇后十分苦恼又十分嫉妒,她在心中时时想着削夺丈夫对萧妃的专情。不久,机会终于来了。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是唐太宗去世的周年忌日。王皇后随丈夫及宫妃、文武大臣来到感业寺,为死去的公公祭酒祚福。公公生前的嫔御自然也在队伍之中。仪式之后,王皇后看到一位俏丽的少妇走到丈夫的面前,娓言倾诉着离别之情,泪珠夺眶而出,抽泣之声令睹者为之动容,更激起唐高宗的无限怜爱之情,使他凄然泪下。望着这旧情浓烈的场面,一个计谋在王皇后心中油然而生。

  这个令唐高宗动情的少妇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她是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东)人。父亲武士彟早年做木材生意致富,结识了当时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李源起兵反隋时,任命他为行军府司铠将军,随军到了长安。李渊称帝以后,他作为开国功臣之一,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官居三品,爵封三等。当时的社会很重视门阀,由于武士彟是商人出身,所以虽然是三品高官,却仍然为上流社会所歧视。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倒是名门出身,其父杨达是隋朝宗室,曾经做过宰相。武士彟与杨氏的结合,还是李渊亲自保的媒。由于这一特殊的原因,武则天从小就得以在上流社会中混迹。但由于当时一个人的门阀高低,是以父族的出身为依据的。因此她又常常被人鄙视。这就养成了她的独特的性格。她向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要改变自己的家族地位。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3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女皇之路(2) 
作者 : 张惠成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第二年,唐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漂亮,便把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这一年武则天才十四岁。母亲杨氏听说女儿被选入宫,知道这意味着母女从此便天各一方,因此痛哭不已。可是,武则天却认为这是一个显声扬名的大好机会。她反而好言劝慰母亲道:“我去陪伴天子是好福气嘛,母亲何必哭泣呢!”

  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武则天一直在后宫陪侍着比自己大二十四岁的唐太宗。这十二年的芳华在宫中悄悄地流逝了。唐太宗对她倒是很宠幸,常常把她留在自己的身边。但是,也不过是把她当作一件有血有肉的玩物,拿来供自己享用而已。而武则天呢,则是想通过这位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后宫十二年,武则天一直是个才人,正四品的内官。这离她的追求,相距甚远。而唐太宗晚年又体弱多病,看来依靠他是不行了。不甘寂寞的武则天,又把眼睛盯住了李唐王朝的下一代。当太子李治前来探视父病的时候,她便用自己的色相勾住了这位未来的皇帝。这样,两个年龄相近而辈分有别的年轻人,相互之间便产生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感情。然而,在那种伦理极重的时代,他们只能在心中暗暗地相爱或偷情,而别无其他道路可走。唐太宗死后,凡未生育过的侍妾一律被送进感业寺当尼姑。武则天当然也不能例外,被迫剃去秀发,去陪伴青灯古佛去了。

  如今意外重逢,唐高宗看到曾令自己动情的美人秀发皆无,愁容满面,不禁黯然神伤。武则天想到自己多舛的命运,更是不胜凄楚。这一幕,王皇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回宫后,她一面偷偷地派人转告武则天蓄发,一面劝说丈夫接武则天入宫。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武则天入宫削夺萧妃的专宠,以解她对萧妃的心头之恨。

  王皇后的想法正中唐高宗的下怀。不久,武则天就回到宫中,被唐高宗封为昭仪(正二品的内官),两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武则天很聪明,又很会耍手腕。刚回宫的时候,她对王皇后十分谦恭,很快便取得了王皇后的信任。王皇后在唐高宗面前时常夸赞武则天的才能和为人。王皇后的心愿倒很快便得到了满足,唐高宗果然不再专情于萧妃。但是,唐高宗却宠爱起武则天来。两个人很快便好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王皇后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的悲惨命运从这时候起便一步步开始了。

  唐高宗对王皇后与萧妃的情爱,被武则天一起夺走了。

  于是,三角争爱的斗争开始了。

  三个人争着在唐高宗面前表现自己,竭力指斥别人的毛病。但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在聪颖灵巧、计谋多端的武则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4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女皇之路(3) 
作者 : 张惠成 



  武则天看到王皇后质朴实在,平常与身边的侍从很少交谈。她的舅父中书令柳奭出入宫禁时对宫内役妾们也无谦和之礼。于是,她专捡王皇后和柳奭不礼重的侍从和宫人结交,还常常把自己得到的赏赐送给她们,以求得她们的拥戴和保护。这样,那些得到好处的宫人们都成了武则天安插在王皇后、萧淑妃和唐高宗身边的耳目。因此,王皇后、萧淑妃和唐高宗的一举一动武则天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柳奭看到自己的外甥女失宠,担心她会失掉皇后的地位,就让王皇后认领唐高宗与一个侍妾所生的一个男孩为自己的儿子,起名李忠,并劝说唐高宗把他立为太子。唐高宗虽然按照王皇后的意图办了,但宠爱武则天却一如既往。为了试探唐高宗,柳奭主动提出辞去中书令的职务。谁知唐高宗毫不客气,顺水推舟令他退出中书省,让他去尚书台当了吏部尚书。这样,王皇后受到了第一次打击。

  狡猾的武则天看出,唐高宗只是宠爱自己,却没有让自己取代王皇后地位的意思。于是,她心生一条毒计,以嫁祸于王皇后。这一年,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出于礼节,前来探望她,又特意到婴儿床前逗弄这个女孩。谁知王皇后刚刚离开,武则天竟偷偷地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然后又照样盖好被子,若无其事地离开婴儿床,和宫女们谈天说笑。唐高宗回宫之后,她嬉笑撒娇,让丈夫去看看可爱的女儿。唐高宗怀着兴奋的父爱之心掀开被子,见可爱的女儿却死在那里,顿时惊呆了。武则天却号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唐高宗逼问左右侍从,都说只有王皇后进过内室,看过婴儿,别人并没有进去过。唐高宗大怒,以为王皇后因为嫉妒之心而丧失妇德,杀了他的爱女。武则天又乘机添油加醋,说了王皇后一大堆坏话。由于王皇后对此事难以自明,矢口否认也无济于事。从这以后,唐高宗便产生了废立皇后的念头。

  武则天终于取得了可以当皇后的机会。当时她十分清楚,废立皇后可不是件小事,必须取得元老重臣们的支持,求得李氏宗亲长辈的认可,才有可能。于是,她劝唐高宗去找舅父长孙无忌商量。

  为了争取长孙无忌,唐高宗和武则天亲自登门求情,又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大夫,还送去十车金银珠宝。但是,长孙无忌根本不表态。武则天又让母亲杨氏多次带着重礼亲自到长孙无忌家求情劝说。长孙无忌也不答应。武则天还请礼部尚书许敬宗多次登门拜访,劝说长孙无忌成全此事,但遭到长孙无忌当面斥责。

  既然身为宰相的舅父不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唐高宗只好暂且作罢,但将武则天所生的两个牙牙学语的小儿李弘和李贤册封为王。

  为了再次打击王皇后,武则天告发王皇后与其母柳氏共同搞诅咒厌胜之术。唐高宗听信武则天的谗言,下令不准柳氏入宫,并将柳奭出贬为茶州刺史。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5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女皇之路(4) 
作者 : 张惠成 



  永徽六年(655年),长孙无忌上书,奏请唐高宗将中书舍人李义府贬为壁州司马。诏书未下,李义府便得到消息,急忙问计于同僚王德俭。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李义府又与许敬宗早有勾结,王德俭自然不能不帮忙。他给李义府献策说:皇上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怕宰臣不同意。你如果能大胆地上书建策,倡议立武昭仪为皇后,给皇上一个表态的机会,那你一定会转祸为福的。李义府得计后大喜,决定马上采取行动。恰逢这天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夜班,他便前去代替,乘机叩阁上表,建议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唐高宗得表后非常高兴,立即召他面谈,并赐给他珠宝一斗,批准不再出贬,官复原职,继续作中书舍人。武则天自然也喜出望外,秘密派人致谢。

  一石激起千重浪。李义府的一纸奏文,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拥王派的的元老重臣和拥武派的新政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震慑反对派,武则天唆使唐高宗采取高压政策:先将长安令裴行俭出贬,然后宣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等人,让他们对废立之事表态。

  李勣老奸巨滑,深知此事难办,便托病请假。长孙无忌等三人硬着头皮入见,唐高宗直截了当地说:“王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看如何?”

  褚遂良作为顾命大臣,当面反对说:“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给陛下娶的,再说皇后又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说废就废呢?”

  唐高宗见话不投机,就把他们打发走了。

  第二天上朝,唐高宗又提到废立皇后的事。褚遂良说:“陛下就是要换皇后,也要选一个名门闺秀;武氏出身寒微,怎么配呢?再说,武氏曾经是先帝的妃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现在把她接入宫中,立为昭仪,倍受恩宠,就已经可以了。陛下还要把她立为皇后,万代以后,人们会怎么议论陛下呢?”

  这话惹恼了唐高宗。他气呼呼地一挥手,让储遂良退下去。

  武则天在帘子后面听到了,更是怒不可遏。她最怕人家说他作过唐太宗妃子这段历史,所以恨透了褚遂良。她在帘子后面大声喊道:“还不赶快把这狗东西打死!”

  长孙无忌出面解救,褚遂良方才得免。

  过了几天,唐高宗又询问李勣的意见。圆滑的李勣则说了一句不置可否的话:“废立皇后,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询问外人呢?”这话提醒了唐高宗,也使他看出了破绽,原来元老重臣们也不是铁板一块,执掌军权的司空李勣是支持武昭仪做皇后的。于是,他下定了废立皇后的决心。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6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女皇之路(5) 
作者 : 张惠成 



  善观时变、阿谀奉上的许敬宗,受武则天的指使,为她做舆论宣传。许敬宗公开在中书省散布说:“种地的穷农夫多收十斛麦子还想更换妻室,何况是富有天下的皇帝呢!”武则天是想通过许敬宗这样的中书要员为自己做宣传,并以此观察朝臣们的反应。朝臣们都明白,废立之意不仅是武则天的欲望,也是皇帝的想法;裴行俭、褚遂良这样的朝廷要员都被贬官了,自己何必自讨苦吃呢。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敢表示异议。这样,废立皇后的时机成熟了。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七天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十一月初一,司空李勣奉诏临轩册封,文武百官都前往肃义门朝贺,三呼皇后千岁。内外命妇入谒。历史上百官、命妇朝见皇后,自此开始。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废,封梁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册立为太子。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青云直上,一步步登天,同时意味着与她争宠的王皇后、萧淑妃命运的悲苦,她们骤然间滑向了没有光明的无底深渊。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以后,囚禁在后宫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墙,没有门窗,只在一扇小门上开了一个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门外有武则天派去的人看守。二人困在里面,昼夜不见日月,终日只能以泪洗面,互诉悲苦。

  一天,唐高宗想起了被废的王皇后和曾经忘情恩爱的萧淑妃,便想去看看。内监引导着唐高宗来到密室。只见门禁严锢,只有一个小孔进入饮食,唐高宗不禁恻然心动,为之神伤。他走上前去,大声说:“皇后、良娣,无恙乎?今安在?”王皇后、萧淑妃听见是皇上的声音,而且就在门外,两人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地说:“陛下幸念畴日,使妾死更生,复见日月,乞署此为回心院。”唐高宗伤感之下,泪眼朦胧,满口答应:“朕即有处置!”

  武则天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报,待唐高宗离去,马上派人杖王皇后、萧淑妃各一百,直打得两人血肉模糊。然后,吩咐将两人的手脚剁去,将她们装在酒瓮中。武则天狠狠地说:“令二妪骨醉!”

  几天后,装在酒瓮中的两个人仍然没死,武则天便逼着唐高宗下诏赐死。行刑官奉旨来到囚室,宣读诏书。王皇后哽咽受诏说:“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轮到萧淑妃,她受诏后便破口大骂:“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

  武则天得报萧淑妃的这些咒语,下令后宫再也不许养猫。有好一阵,武则天常常梦见二人,披头散发,血淋淋地前来索命。武则天大为憎恶,请巫祝镇邪。不久,又徙居蓬莱宫,但还是时常梦见二人。后来,武则天便干脆迁往洛阳,终生不回长安。为表示自己对二人的憎恶,武则天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唐中宗即位之后才恢复其本姓。

  武则天作了皇后,心满意足,并没有想到要去干政、临朝,要去作女皇帝,而是美滋滋地替唐高宗生孩子。当上皇后以后,她又生了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7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女皇之路(6) 
作者 : 张惠成 



  唐高宗有风眩病,也就是偏头痛,有时会影响他批阅文件和料理朝政。显庆五年(660年)秋天,苏定方受命讨伐百济,大获全胜,奏疏贺表成山。偏值唐高宗风眩病暴发,目不能视。于是,唐高宗将有司奏事的文牍奏疏,交给武则天裁决处理。而武则天凭借自己的头脑和才华,处事大多妥帖。自此,唐高宗便委以朝政,武则天的权力事实上与皇帝差不多了。朝臣于是纷纷依附。武则天乘机培植心腹,外倚李义府、许敬宗,一连做了几件惊人的大事:废太子李忠,改立自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封死去的父亲武士彟为周国公,杀死王皇后的舅舅柳奭;诬告长孙无忌与废太子李忠谋反,拟请诛杀。唐高宗有些犹豫,说怎么能杀对自己有恩的舅父呢?最后,将长孙无忌贬往黔州(今四川彭水)。但武则天仍没放过她,不久即派人迫令其自杀。

  武则天专权弄事,令朝廷重臣极为不快。他们结为一体,窃窃私议,准备废后另立。麟德元年(664年),由侍候前太子李忠的太监王伏胜告密,称武则天召道士郭行真出入宫禁,为其搞诅咒厌胜之术。唐高宗得报后密令西台侍郎上官仪查办。上官仪指斥武则天专恣弄权,失望海内,主张把她废掉。唐高宗早就对武则天恃宠专权心怀不满,也有意将其废掉,于是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千钧一发之际,武则天的心腹宫女奔告武则天。武则天立即赶到大殿,质问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唐高宗羞缩,吞吞吐吐。武则天表现得十分委屈,声泪俱下,对唐高宗恩威并用。唐高宗哪经得住这个,连忙为自己开脱,说自己本无此心,全是上官仪出的主意。武则天知道原委以后,随即命许敬宗诬告上官仪、王伏胜与故太子李忠谋反。当年年底,上官仪等人被杀。自此以后,武则天不敢大意,每当唐高宗听政之时,皆垂帘于后,以监视丈夫和朝臣的言行。不论政事大小,一律过问决断。这样,朝廷大权尽归中宫,唐高宗只是拱手听命而已。中外臣民,都称朝廷为“二圣”。

  武则天的长子太子李弘谦谨仁厚,唐高宗很宠爱。李弘进退有止,礼接士大夫,朝野为之瞩目。唐高宗卧病时,命李弘监国,百官稍感宽慰。然而,醉心权术的武则天唯我独尊,决不容许任何人违逆旨意,侵害权位,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此时,唐高宗已病体不支,一旦驾崩,颇得人望的太子李弘自然会继承皇位,临御天下。如果这样,武则天只能回到后宫,不能继续干政。这对于权力欲极强的武则天来说,无异于一死。因此,武则天像杀死自己的女儿那样轻松地决定,结束亲生儿子的生命,将太子李弘害死了。

  太子李弘猝死合璧宫时,时人已明白是武则天所为。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心中十分恐惧,李贤为了感悟母亲,作了一首黄台瓜辞: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8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女皇之路(7) 
作者 : 张惠成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

   四摘报蔓归。

  武则天为了私欲和权位,不惜“四摘报蔓归”。调露三年(679年),武则天所宠幸的方士明崇俨突然被杀,武则天怀疑是李贤所为。于是,指使心腹告李贤好色,又在东宫马坊里搜出了数百甲胄。于是,李贤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又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死了。太子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唐中宗身为皇帝,自然也想有所作为。他想授岳父韦玄贞侍中之职,想让奶妈的儿子做个五品官,却都遭到中书令裴炎的反对,不能如愿。一怒之下,唐中宗冲着裴炎喊道:“我把天下让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难道还吝惜一个侍中的职务吗!”裴炎感到事态严重,便报告了武则天。次年二月,唐中宗被废为芦陵王,武则天又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唐睿宗被困于别殿,不得参与政事。

  临朝称制是武则天在登基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她自然也会感到这一举措在当时带来的政治风波。李氏宗亲对此当然大为不满,不甘心李氏政权易姓。为杀一儆百,武则天再次把屠刀指向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称制次月,她便派心腹丘神勣将李贤逼杀于巴州(今四川巴中县)的贬所。同时,她为武氏宗亲设立七庙,改官署及官衔名称,并把旗帜一律改为金色,又在家乡文水县设立五代祠堂,任命其内侄武承嗣为中书令,总揽朝政。

  唐朝的一些元老重臣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徐敬业等人打着拥护唐中宗的旗号,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派出三十万大军讨平了徐敬业,并杀了倾向徐敬业的宰相裴炎和大将程务挺。

  叛乱平定以后,武则天以胜利者的姿态召见群臣,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中间,有比裴炎更倔强难制的先朝老臣吗?有比徐敬业更善于纠集亡命之徒的将门贵种吗?有比程务挺更能征惯战、手握重兵的大将吗?他们都是人中之杰,不利于我,我照样杀了他们。你们认为有能超过他们的就试一试。要不然,你们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听我的,不要自找麻烦,留笑后人!”这一通恐吓,使得朝臣们不寒而栗,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159楼 发表于: 2007-11-10
第四部分
附录: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1) 
作者 : 张惠成 

   在中国古代社会,政变之举,史不绝书。秦汉隋唐,代代皆有;宋元明清,俯拾皆是;魏晋南朝,“禅让”相替;五代十国,兵变迭兴。在中国古代史上,为了皇位,究竟上演了多少子弑父、臣弑君、兄弟阋墙、互相斫杀的骇人听闻的悲剧,恐怕很难准确地统计了。鄙

  人不揣冒昧,翻检史书,将历代的宫廷政变做了一个统计。  

   对中国古代史上的政变,鄙人尽量做了比较详细的检索,连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样史事繁杂,政变频仍的历史时期

  也没有放过。怎奈虽尽力检索,亦难免错漏,敬希诸位同仁补正。

  一、 夏朝的宫廷政变

  1、禹死,其子启杀原定的继承人伯益,嗣位。一说伯益让启。王位世袭制从此开始。

  2、启之子太康好游猎,被有穷氏(在今山东平原一带)首领后羿所逐。后羿又为东夷部落的寒浞所杀。后来,少康(太康弟中康之孙)得各部落之助,在有虞氏(今河南商丘)以一旅之众(五百人)攻杀寒浞父子。

   二、商朝的宫廷政变

  据《竹书纪年》记载,中壬死后,伊尹放逐太甲,篡位自立。七年后,太甲杀伊尹,夺回王位。按照它的说法,历来被推崇备至的伊尹并非圣贤,而是逐君篡位的巨奸大憝。伊尹放逐太甲,也是一次宫廷政变了。

   但是,传统的说法却是:伊尹助汤灭夏建商,一生辅弼了商朝五代帝王,尤其是改造了一度荒唐的太甲,后人把他推崇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尚书》、《墨子·尚贤下》、《楚辞·天问》、《孟子》、《史记》等皆持此说。

  

  三、周王室的宫廷政变

  1、公元前675年,周大夫边伯等作乱,燕、卫师伐周,

  立子穨为王;公元前673年,郑、虢攻杀子穨,周惠王复辟。

  2、公元前636年秋,周襄王废隗后,狄人攻周,立太叔带为王。周襄王奔郑,求救于诸侯。次年夏,晋兵送周襄王回周复辟,杀太叔带。

  3、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国人立其长子猛。子朝攻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于王城(《史记》称其被王子朝攻杀;《左传》但言“卒”,二者互异),谥悼王。晋人立其弟子丐,是为周敬王。次年,晋兵还,王子朝入王城,周敬王居泽邑,二王并存。公元前516年,晋率诸侯帮助周敬王进入王城,王子朝率领亲信带着周的典籍逃往楚国。

  4、公元前505年,楚国内乱,周敬王派人到楚国刺杀王子朝。次年,王子朝之徒作乱,周敬王出奔。公元前502年,平定乱事。

  5、公元前441年,周定王死,子哀王去疾立。去疾弟叔袭杀哀王自立,是为思王。五个月后,周哀王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

  史料:《史记·周本纪》

  《左传》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政变

  1、齐国

  (1)周夷王时,齐胡公被其侄山杀死,山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周宣王时,齐胡公子与齐人攻杀齐厉公无忌,立齐文公赤为君。

  (2)公元前686年,连称、管至父弑齐襄公,立襄公堂弟公孙无知。管仲奉公子纠奔鲁,鲍叔牙先已奉公子小白奔莒。

  (3)公元前685年春,齐雍廪杀公孙无知。夏,鲁庄公率兵送公子纠入齐,公子小白(齐桓公)已先入即位。秋,齐败鲁师,逼鲁杀公子纠,交出管仲。

  (4)公元前643年,易牙等困死齐桓公,杀群吏,立公子无诡(《左传》作无亏)为君,太子昭逃往宋国。

  (5)公元前642年,宋襄公率曹、卫、邾之兵攻齐。齐人杀无诡,诸公子之徒拒宋兵,被击败。同年5月,太子昭在宋帮助下被立为国君,是为齐孝公。

  (6)公元前633年,齐孝公死,公子潘杀其子而自立,是为齐昭公。

  (7)公元前613年,齐昭公死,其弟商人杀太子舍自立,是为齐懿公。

  (8)公元前609年,齐懿公被杀,齐人废其子而迎立其弟公子元,是为齐惠公。

  (9)公元前554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灵公死,故太子光在崔舒帮助下立为齐君,是为齐庄公。杀戎姬与太子牙。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