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朱光潜曾经这样感叹;可是一阵清风吹来,你不在你最亲爱的人的眼光里发见突然在你心中涌现的那一点灵感,你不能把莎士比亚的佳妙处捧献你的母亲,你也不能使你的妻子也觉得东墙角的一枝花影,比西墙角的一枝花影意味更加深远。
情感是人对世界万物的感受,情感的差异和微妙.产生了人们的心灵隔阂和自我孤独感,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孤独感曰益普遍,沉重。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应,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他人。缺乏适应能力的生命个体,与生活的隔阂与疏离,在其心理意识中恐怕就难以排除愤世嫉俗的涌动,或是妄自菲薄的悲叹。哲人有言:一滴水的最好去处是哪里呢?那就是江河,大海。是的,孑然孤处的一滴水固然显得独立不羁,却难以指望它赋有长久的生命力,正如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虽不乏桀骜不驯的嶙嶙风骨却很难为世人所接纳,不免要陷入凄凉孤独的境地。那么做为一滴水的人,尽管很晶莹,最好的去处自然是挤满芸芸众生的社会了。
当然人生而有情;当你呱呱坠地甚至还来不及睁开双眼。你就用你第一声啼哭表达了你对这个世界的情感;随之不断的生长从家庭到社会,从社会到自然,你的经历越广。见识越多。你的情感就越丰富深厚。当你走到生命晚年的时候,回顾自已一生经历,会惊奇的发现以微了之躯,短暂一生,经受了多少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与阴晴圆缺,竟容纳了这么多的喜怒哀乐,盛衰荣辱,并在我们的生命中建造了一个不可言喻的理知情感世界。
人做为一个高等脊椎动物,会自然的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冷暧,饥饱,爱憎,安危。但是,人不只是个自然生物,他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的理性的生物,因此他的感受必然加入了他的社会意识理性原则,个人情趣和人生理想。一个单纯的动物只能用自身物种的标准本能地感受外在的刺激。它的情感与感受是用“需要——满足”的因果关系决定的。正如一个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着一种自认为舒适的家庭生活,与粗俗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奈的消磨时光,有些富人也不过如此,真正喜欢的是获取肉体的安适与享受。美味佳佾在他们耒讲是最高的幸福存在了,但是他们也时常感到生活不免厌倦。于是他们找各种方法,不合实际的去弥补,喝酒,赌博,搞女人,到处游玩等等没有知性的渴求,他们用金钱满足了虚荣心这就是他们得到了快感,其它一无所有。人的最高永恒丰富的快乐实是心灵深处。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理知的人在完全孤独的时侯,也能沉浸在自巳的怀念与遐想中其乐无穷。
陶渊明诗中所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个良好的温和优雅性格的人就是在贫乏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所以古代哲人就用“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观念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并倡导对无限天地的倾心热爱。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然境界。我们一生都要经过,但我们最终能否蹬上天然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正如罗丹说过;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