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3938阅读
  • 19回复

三爷的抻条挂面(小小说系列之二十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5
— 本帖被 柳如丝 执行加亮操作(2007-10-17) —
    三爷有一手制作抻条挂面的好手艺,是老辈祖宗传下来的,制作抻条挂面,用料很有讲究,小麦面在石磨上磨面,剪头去尾只要中拦面,和面的水要在25℃左右,水太凉了面抻不开,水太热一抻就容易断。每百斤面要加6斤盐,盐要用开水冲化后过滤,盐水凉后掺于和面水中,面要在大盔中和匀、踩透,然后把合好的面,放在案板上用刀切成拳头粗,再散布面就可把和好的面搓成手指粗大小,然后上椁子,所谓上椁子,就是把面架起来,直到把所有的面一圈一圈倒到椁子上,然后放入饧面洞,醒到第二天早晨把面取出,放置到晾晒挂面的架子上,找来另一根椁子,放在下面的面环里,悠劲慢抻,挂面会随着抻力变长变细,直到满意为止。然后把椁子插在晾晒架上,凉置6至7个小时,挂面就可下架,放在案板上,然后用一个制好长短的木板压住挂面,用刀切断,即可打捆包装,制作抻条挂面的全过程就完了。
    抻条挂面以耐煮不烂、吃起来滑嫩劲道而著称,和如今的机器制作的挂面味道截然不同,而且抻条挂面,无论多细,都是空心、透气的、放在水中一吹,簇簇水泡冒出水面。三爷把制作抻条挂面的全过程记得滚瓜烂熟,制面的一招一势练得“精”,摸得“透”。据老辈人说,清王朝时期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地,地方官员拿出本地最好的风味小吃为皇帝接风,其中就有三爷祖上的抻条挂面、臥鸡蛋,当乾隆皇帝吃罢一碗飘着嫩绿葱花、飘着香油的抻条挂面后,食欲大增,又要了一碗,吃后龙颜大锐,大加赞赏:“好味道!好味道!如此佳味,在宫里很少吃到啊”。随后叫来地方官员问道,是谁制作的如此佳肴挂面,并要立即召见,要其现场表演。三爷祖宗爷那挥洒自如、麻利娴熟的表演,把个皇帝看得眼花暸乱,惊叹不已。随叫侍从拿来纸墨,挥笔写下“美味宫面”四个大字,并下旨每年制作100箱抻条挂面进贡宫中。
      从此,三爷家的抻条挂面名扬天下。抻条挂面的手艺一代传一代传到了三爷手里,《美味宫面》乾隆御笔也保存了下来。
      经济大潮涌来时,三爷和两个儿子商量,建个宫面厂,两个儿子很支持,三爷就又打电话给在北大经济系进修博士的孙子给他出主意,孙子第一个建议是赶紧去商标局注册《美味宫面》商标,其它的不要管。三爷第二天就去了北京,拿着御笔《美味宫面》注册了商标。当商标注册好后,就有多家食品厂给三爷打电话,来人要购买三爷的商标权,多得竟然出到了百万元。三爷没被金钱所动,而是找到了乡里,合资建起了一个宫面厂,一下子招收了200多名工人,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三爷任厂技术总监,第一批美味宫面一面世,就被全国各大超市订购一空,随即定单从四面八方飘过来。有二十多个国家竟免检购销《美味宫面》,《美味宫面》在国内外热销走红,三爷的名字也溢满五洲。
[ 此贴被垂阳紫陌1314在2007-10-15 21:32重新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哈哈哈~~、勤奋豁达之————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0-30
有细致的观察,老杜真下了功夫!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0-29
引用第6楼人生如戏于2007-10-16 13:54发表的  :
[表情]  [表情] 老杜肚里故事多 [表情]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0-27
忽然就想起那榆钱饼子了……要是就着这抻条挂面……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0-26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0-24
引用第5楼柳如丝于2007-10-16 12:48发表的  :
杜老师会做抻条挂面吗?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0-21
路上安排好了吗?多多来发大作啊!!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0-21
真不愧是老杜------杜老师!
[ 此贴被美丽天使在2007-10-21 17:52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您的回内容复代表了您的品质,文明回复,做文明辛集人。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