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
 
  • 8124阅读
  • 50回复

晚近中国卓行奇语考录:《历史的棱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0



本书是挖掘晚清至民国的奇闻逸事,精心编排140余则小短章,呈现另一种历史真实。书中既有孙中山、黄兴、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汪精卫、戴季陶、陈布雷等政治名人,也有章太炎、梁启超、黄侃、马一浮、陈寅恪、胡适等国学大家,还有汉奸、刺客、走狗、军阀、囚徒、书生、烈士、报人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等,他们各自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掩卷长叹的活剧。
  全书依《易经·革卦》编为虎变篇、豹变篇、革面篇,其下分列“风云、卮言、倡义、变数、检论、达名、索隐、趋时、訄语、任侠、出轨、讽咏”十二章。





作者:王政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50楼 发表于: 2007-10-10
宁折不弯

 介绍周恩来和朱德加入中共的是旅欧学者张申府(字崧年),张岱年之兄。1902年,李大钊、陈独秀多次邀请他,共同讨论创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据张申府回忆,中共创建的时间不是1921年7月,而应是1920年8月,创建时的三人即为李大钊、陈独秀和张申府。中共建党后,张申府即离中国赴欧洲,陈独秀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是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中发展党员。在欧洲的三年里,张申府介绍了后来成为中共核心领导人的周恩来、朱德入党。??

  张申府掌握英、法、德、俄、日、波兰六种文字,极具国际视野。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尚未毕业,就被校长蔡元培看中,破格聘他到北大预科学院教授逻辑。张申府也受到北大文科学院院长陈独秀的注意,应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中国新文化,唤醒国人灵魂。

  1923年2月,张申府正在德国柏林,“少年中国共产党”于法国比扬古开会,集体投票开除了他的党籍,周恩来到柏林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他感到突然,表示不能接受。他自认在欧洲的中国共产党人中的位置,一如陈独秀在中国国内共产党的地位。他一手创建巴黎小组,并领导柏林小组,为共产主义刊物《少共》筹集资金,怎么能对他如此“无理”呢?周恩来告诉他:“你太过高傲自满,群众有意见,给你一点打击。”由于受到共产国际的干预,开除张申府最终没有落实。

  1925年1月,中共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展开激烈争论,争论的议题是统一战线。多数人建议改变共产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应同国民党结盟。张申府发言反对,相信工人阶级有足够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任务。当时,湖南代表蔡和森说他幼稚可笑,他盛怒之下拂袖而去。周恩来在大堂过道截住张,说自己虽投统一战线一票,但也赞同张的观点,劝张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退党。张申府没有听从,并终于没有回头。他说:“我脾气坏,赞成我的是多数,我就干;赞成我的是少数,我就滚蛋。我是个宁折不弯的人,周恩来就不同,他是宁弯不折。”

  张申府再也没有回到共产党内。1985年7月,中共总书记胡耀邦派中央办公厅和中央统战部的有关人士给张申府送了一篮荔枝,以表扬他对中共革命和祖国的贡献。1986年6月,张申府去世,享年93岁,《人民日报》称他是“党的老朋友”。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07-10-10
数英雄兮张宗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这是著名的“三不知”(“不知手下到底有多少士兵,不知腰里有多少银子,不知房中有多少小老婆”)将军张宗昌的《大风歌》。此诗在民间流传很广,其实是经过清末最后一科状元王寿彭的润色。

  有关人士考证,在1925年张宗昌统治山东期间,曾经花重金,请出清末最后一科的状元王寿彭做山东教育厅长,并拜王为师,让这位状元公教他做诗,结果是出了一本诗集《效坤诗钞》(效坤为张宗昌的字),分赠友好。这位状元据说本来不该是第一,只因殿试的时候正好赶上西太后的生日,主事的人为了拍老佛爷的马屁,故意将个叫寿彭(寿比彭祖)的人提到前面,好让老佛爷第一眼就看见吉利的字眼,龙心大悦。

  其实,张宗昌当时不仅做过诗,而且还印刷出版过十三经,据看过张版十三经的印刷业人士说,那是历史上印刷和装帧都最好的十三经。在大印十三经的同时,张宗昌还让王状元整顿山东的教育,在学校里提倡尊孔读经,规定学校里必须设经学课,说是要挽回道德人心。

  张宗昌,字效坤,山东掖县人。家贫失学,仅识之无。父早亡,张因孤儿身份,沦为市井无赖。18岁赴东北,先在抚顺挖煤,后至哈尔滨为赌场守卫,再后到了海参崴,因体格高大,膂力过大,擅长枪法,精于骑射,又天生一副绿林豪使的个性,交朋结友,挥金如土,所以很能得到当地流氓地痞的拥戴。后来,张自学俄语成功,又拉拢了一批白俄入伍。辛亥革命爆发,黄兴派李徵五到东北去招兵。这时张宗昌在千金寨的煤矿里吃“好汉饭”。 张公然号召了一两千人,前往投奔李徵五,被编为管带,他们的武器全部是俄式,个个人高马大,遂从海道运至上海。这时上海业已光复,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张部编为骑兵团,升为团长。 二次革命时,陈其美派人刺死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张背信弃义,又刺死陈其美,投靠北洋系。后,张又投靠张作霖,当了旅长。从此以后,他即借奉军之势,从奉军进关那天起,步步登高,由师长、军长而山东军务督办、苏皖鲁剿匪总司令,一直做到了直鲁联军司令,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由于他流氓成性,南方报纸曾给了他一个“狗肉将军”的绰号,后来看他打仗一败即跑,又给了他一个“长腿将军”的别名。

  1923年秋,张作霖趁陆军各部演习,派出校阅委员郭松龄到张宗昌第三旅,名为校阅,实则遣散。一次视察张宗昌的部队,两下一碰,话说岔了,郭张口便骂,操娘声不绝于口。谁知张宗昌接口道:你操俺娘,你就是俺爹了!随即给郭松龄跪了下来,害得比张宗昌年轻好多岁的郭松龄红了脸,整肃也就不了了之了。

  1932年9月3日,张在济南车站被郑继成刺死。这位凶手自首说是为叔父报仇(他的叔父是被张宗昌枪毙的冯玉祥部下军长郑金声),实际是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主使下的暗杀。据说张被打死后,他的尸首横在露天地里,他的秘书长花钱雇不到人搬运他的尸体,棺材铺的老板也不愿意卖给他棺材,后来还是主持谋杀的省当局,叫人收了尸。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07-10-10
混之用大矣哉


 1930年9月,极爱骑马的谭延闿,不慎落马坠地,引发脑溢血而死的。上海某报当时就登出了一幅对联:“混之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 而谭延闿生前竟也公开承认这一点,还亲口说过自己“混之用大矣哉”。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 1880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他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11岁学制义文学,翁同龢称之为"奇才"。1904年3月开封会试第一名,填补了湖南在清代200余年无会元的空白。是年7月殿试,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授翰林编修。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1909年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辛亥革命时附和革命,长沙光复后,被举为湖南军政长和参议院议长。后三任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长。“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凯免职。袁死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省长。1920年下台,1922年重新加入国民党,随孙中山赴广州任大元帅府内政部长、湖南省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

  谭延闿接人待物非常谦恭圆滑,喜怒不形于色。1917年,张勋复辟,谭被伪旨授为湖南巡抚。由于不明风向,他不敢过早表态。当一位记者问他有何表示时,他连呼“滑稽、滑稽”。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以谭为内政部长。一天,某湘籍国民党将领口称有机密大事要与孙中山单独谈话,在场的谭延闿与胡汉民便退入后室。那人向孙力言谭不可靠云云,足足谈了一个多小时,孙未置可否,后室的谭、胡均也听得清清楚楚,谭始终面不改色。之后胡汉民非常钦佩他的“休休有容”。蒋介石曾让谭延闿这位“药中甘草”出任行政院长。谭主持行政院会议,往往是闭目养神,抱定“三不主义”,即一不负责,二不建言,三不得罪人。

  谭延闿好吃,而且以“雅食”为乐,比如大白菜只吃当中的心,每天伙房得从一筐白菜里削出心来供给他,还有鸭舌,也是他的喜欢之物。谭尤好鱼翅,每餐必食,是有名的“鱼翅司令”。胡汉民曾宴请谭延闿,知其所好,有意调侃。席间,胡嘱厨师延上鱼翅,并言之难吃之极,味同嚼蜡。谭心痒难搔,只得央求:“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谭延闿有副官曹荩臣,是谭亲自从家乡带出来的厨子,擅长做鱼翅、鲍鱼等,人称“鱼翅副官”。 谭善饮,爱喝绍兴花雕,酒量极大。他常说:“吃喝嫖赌,人生四大嗜好,嫖赌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 死后留有名菜“祖庵肉、鸽羹”等传世。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07-10-10
故人恩义重,不忍再双飞


 谭延闿有一生不好女色。当他第三次督湘时,夫人死在上海,被家人扶柩回老家茶陵安葬。运送他夫人灵柩的船只到达岳阳时,恰是他被赵恒惕逼走,坐船出洞庭湖之时。两船在洞庭湖入长江口的城陵矶相遇,因风浪大无法相靠,谭延闿只得遥望夫人的灵柩远去。后来他竟然终身未再续娶,鳏居至死,留有悼亡诗句“故人恩义重,不忍再双飞”。

  谭延闿的母亲是丫环纳妾,每当吃饭时都是侍立桌旁,为全家人添菜添饭,而不能同桌。谭母死时,谭延闿已有功名,又是长子,但灵柩仍不能出正门,只能从旁门抬出,谭延闿以长子身份,伏在灵柩上,才从正门出葬。由于母亲的遭遇,谭对封建习俗颇不满,誓不纳妾。谭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临终前嘱咐谭延闿,望他不再婚娶,将几个子女带好,谭对夫人的遗嘱信守一生。

  蒋介石和宋美龄能够结婚,谭延闿是大功臣。谭在孙中山落难之际全力扶救,使孙大为感激。此时宋美龄从美国留学归国,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并让谭延闿认宋的母亲为干妈。谭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为由拒绝了。孙中山去世后,谭延闿和蒋介石的关系日渐密切,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重新上台后,蒋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任行政院长,两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经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儿谭祥有时便随谭延闿会蒋家。谭祥字曼怡,上海女子学校毕业,是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当过南京陆军子弟学校教员。谭品貌端庄、聪颖出众,又辈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蒋介石夫妇喜爱,谭延闿"经常到蒋官邸漫谈,每来必须携曼怡同行"。谭祥后来嫁给了“副总统”陈诚。  

  除了好吃,谭以书法闻名天下。从民国至今,写颜字无出谭延闿右者。他在督湘期间,每当长沙有大商店开业,谭延闿总要亲临道贺,并题写招牌和楹联。他曾为绸布店书写“通功易事无余布,纬地经天具大材”,为药店书写“大开窗户纳宇宙,醉与花鸟为友朋”,为茶馆书写的“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评坡老诗”等商业楹联。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07-10-10
灵脏奉安

 抗战结束,国民政府将对汉奸进行审判清算。大汉奸褚民谊忽然从苏州监狱内上书蒋介石,说他愿意献出他珍藏多年的宝物,要求赎罪。蒋为慎重起见,特把这件事交与军统办理,经毛人凤指派第二处处长叶翔之和沈醉一同去苏州找褚民谊,由他写了一封亲笔信交给叶沈两人到南京他一个亲戚家中去取宝物。沈醉迫不及待,问究竟是何宝物,褚民谊极端神秘地不肯先说,只再三叮嘱务必认真妥慎办理,因不仅关系到他的生命与前途,而且认为这是国家不可或缺的宝物。沈醉等人取出一看,原来是孙中山的一副肝脏!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孙中山先生患肝癌病逝后,遗体送往北京协和医院,取出内脏,然后遗体作防腐处理。后来,中山先生的灵柩被移往南京,其肝脏仍存放在协和医院,供医疗研究之用。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和日本互为宣战国。协和医院为美国人开办,此时被日本人接收。中山先生的肝脏就落到了日本人手里。当时,在汪伪政权里任“外交部长”的褚民谊,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为了标谤自己是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褚于1942年3月底,专程前往北平,从日本人手里将肝脏接收过来,护送至南京,交中山陵保管。

  在去南京的路上,褚大事张扬,请来大小报的记者,一路继续报道,还拍摄了一组“国父灵脏奉安”照片,到处炫耀。随后,褚又去上海孙中山故居,把被日军封存的《孙文学说》原稿,孙中山《建国大纲》和《中国之革命》手迹,以及中山先生生前的佩剑等物,一并送到南京保藏。

  事情过去了几年,此时,褚民谊想起了这段往事,想以此将功赎死,留下一条活命。这一招,还真起了作用。就在人们等着褚民谊的死讯时,江苏高等法院发表了裁定书,认定褚上诉属实,保护国父灵脏及遗著“不能谓无功”,有再审的理由,获准再审。

  法院还通过传媒,详细介绍了褚民谊如何与日本人交涉,如何获得中山先生的肝脏及文献,有意为褚表功。

  身在狱中的褚民谊知道这些消息后,不免暗自得意,以为获生有望,他在狱中,每天开始做晨操,打太极拳,还教授关押在一起的汉奸打拳,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

  哪知江苏高等法院裁定书发表后,舆论大哗,认为褚民谊罪该万死,高等法院这样做,是袒护包庇汉奸,为汉奸遮丑,一致要求维持对褚民谊死刑的原判。1946年8月23日以汉奸罪在苏州狮子口监狱刑场被枪决。终年62岁。

  褚民谊(1884-1946) 著名业余昆曲家、国民党元老、日伪汉奸。原名明遗,字重行,别署乐天居士。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1903年东渡日本求学,1906年随同乡张静江赴法国,途径新加坡时参加同盟会,抵巴黎后,获得医学博士,与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等创办中国印书局,发行《新世纪月刊》和《世界画报》等,宣传反满革命。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汪精卫、陈璧君,并由汪陈做媒,同陈母的养女陈舜贞结婚,于是成了汪精卫的连襟。

  1932年1月汪精卫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褚任院秘书长。从事国术研究,改组中华国术协会,主张国术科学化、民众化。 1940年3月底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任行政院院长、褚任副院长兼伪外交部长,12月任驻日“大使”,1941年10月回南京复任外交部长。兼任伪中日文化协会理事长,在协会内设戏曲组,由溥侗指导拍曲和彩唱。1942年褚曾任访日特使,日本天皇授予一等旭日大绶章。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07-10-10
世乱佳人还作贼

 1947年,正是“七七事变”发生10周年之际,陈寅恪先生偶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想起已在十年前便因汉奸罪被处死的该书作者黄浚,有感而发,写下一首《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诗曰:

  当年闻祸费疑猜,今日开编惜此才。

  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荒山久绝前游盛,断句犹牵后死哀。

  见说旸台花又发,诗魂应悔不多来。

  陈复题短跋于其后:“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杀。然今日取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以人废言也。”

  黄浚,字秋岳,福建侯官人。自幼随外祖父读书,4岁识字,7岁能诗,9岁可作擘窠大字,有"神童"之誉。1902年,年仅18岁的黄浚来到北京,就读于京师译学馆。因其年少聪慧,颇为陈宝琛、严复、林纾等福建同乡父执所赏识。其后,他又以才名受知于梁启超,并与樊增祥、傅增湘等人过从甚密。

  黄浚生前系国民政府行政院任高级机要秘书。黄浚的罪行,是在上海“八·一三”抗战之初,向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泄露国民党军方关于在江阴封锁长江航道的命令,致使长江中上游南京、汉口、重庆等地驻防租界的3000多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70多艘舰船,以及3万人左右的侨民,在中国海军实施“封江”前仓遑逃逸,从而使这一可能改变战局进程的重大措施归于失败。

  1937年7月27日,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奉命在行政院会议上提出报告,要求有关各部队采取配合行动,实施在长江江阴段沉船以封锁航道的计划时,担任行政院会议记录的黄浚获悉这一绝密情报,当晚即将此事透露给日方。破案小组分析,上述几次泄密,乃是最高军事会议的内容,参加会议的除几位高级军政人员外,只有陈布雷和黄浚担任记录。黄浚平时生活放荡,与日本人素有来往,被列为重点嫌疑对象。不久,宪兵又查清“中央军校刺蒋案”中,两名日本特务乘坐的正是黄浚的轿车。案情逐渐清晰。为扩大战果,谷正伦又派员策反了黄浚家的女仆莲花,令她监视黄浚的行动。一天,莲花密报,黄浚的司机从外边回来后,径直去找黄浚,把一顶礼帽交给了他。谷正伦立即命令特工盯梢司机。第二天,特工跟着司机进了那家“国际咖啡馆”,只见司机把一顶礼帽挂在墙边的衣帽钩上,然后坐到一张桌子边喝咖啡。特工注意到衣帽钩上已经挂着一顶与司机挂上去的式样与颜色完全相同的礼帽。此礼帽中藏有黄交给日寇的情报。

  此事暴露后,蒋介石严令彻查。1937年8月26日,黄浚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他是抗战初期首批被处决的大汉奸,同时被处决的还有其长子、在外交部任职的黄晟及同党十余人。

  黄有名著《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书,辑事423则,45万言,是黄浚多年的心血结晶,曾经在《中央时事周报》杂志上连载。该书大多记述鸦片战争以来晚清70年间的诸多历史事件,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洪宪称帝、张勋复辟、以及辛亥革命等。黄浚以其广博的文史知识,悉心搜集的名人书札、大臣奏稿、宫廷邸报、佚文诗帖等第一手资料,相继缀写成篇。其所记无论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重大事件,抑或是对于时政轶闻、儒林风尚、社会世相、人际纠葛的叙述,皆材料详实、论述完备,“实称上品”。其议论时政,臧否人物的篇什,堪为“援引广博,论断精确”。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07-10-10
二脏物

 1946年6月,梁鸿志被国民政府以叛国罪处以死刑。梁鸿志在被押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刑场受死时,一位西班牙记者采访,有下面一段简短的对话:

  记者:枪毙?

  鸿志:枪毙!

  记者:reason ?(原因)

  梁鸿志:treason!(判国罪)

  在刑场,梁鸿志口念"年到六十四,行步移法场",脑后枪响,两颗门牙从他口中弹出。

  据说,梁死前有语云:“世上有两样东西最脏,一是政治,二是女人的生殖器,偏偏男人都最喜欢。”其二语出猥亵,其实是骂自己。梁在狱中叉手吟诗,共得100多首,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入狱集》,下为《待死集》。他藏书皆被抄没,唯有汲古阁本《元遗山集》。友人借走,后家人索回,送至狱中。他便在狱中日夜校读,因元诗中有"天高地厚一诗囚"(此为讥孟东野之语,梁诗的风格可能也近于此),便以诗囚自许。他常于狱中为人写扇题画,临刑前一夜,还为薛大可《昔游诗》作跋。

  梁鸿志,字众异。福建省长乐县人。是清末巨儒梁章钜之子,从小诵读经史,擅长诗文。为人狂傲,以东坡自许。京师大学堂毕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投靠皖系军阀段祺瑞,为安福系骨干分子,曾任安福国会参议院秘书长。1925年任段祺瑞执政府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梁鸿志在日本侵略者的策划下,在上海沦陷区组织伪维持会。订立卖国条约,出卖华中资源,发行伪钞,掠夺人民财产,对沦陷区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最大的劣迹,就是在经济上帮助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进行掠夺,为其扩大侵略战争服务。

  1938年秋,梁鸿志与华北临时政权头目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大连商讨成立"中央政府"问题。早在同年7月,原名兴亚会的汉奸组织改称为"大民会",总部由上海迁往南京,组织机构成委员长制。汪伪政权成立后,梁鸿志任汪伪政权有名无实的监察院院长,很不得"志",变成一个"旁食者"。1944年11月,汪精卫病死后,梁鸿志改任立法院院长。

  1945年日本投降后,梁鸿志躲在苏州。同年10月2日,梁鸿志在苏州被捕,随即被解押上海,送到楚园里作了"楚囚"。梁多藏古代珍籍秘集。他的藏品中最为珍贵的是33封宋朝人的书信,其中甚至有苏东坡、辛弃疾的亲笔信,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名之为"三十三宋斋"。能诗文, 著有《爰居阁诗集》,据说其诗低徊多感,颇有独到之处。
永远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种决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友情提醒:社区是一个大家庭,请注意文明回复。
 
上一个 下一个